蒋介石炸毁黄河大堤,有多少日军被淹死?达到防卫武汉的目的了吗
作者:drake | 分类:历史 | 浏览:34 | 日期:2022年08月23日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38年6月9日,随着一声雷鸣般的巨响,居住在郑州段黄河下游的百姓们好奇地朝着花园口方向望去,可迎接他们目光的,除了灿烂的烟火,还有滔天巨浪。
1938年5月,日军在占领徐州后沿陇海路西进,准备拿下郑州直取武汉。倘若郑州失守,武汉将无险可守。
所以,在反复思量以及国民党各种乱七八糟的军事顾问“建言献策”下,蒋介石这机灵劲犯了,他一拍脑袋,有了!
蒋介石
把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一炸,日军不就过不来了吗?
如果他们还想进攻武汉,那就得绕路,一来二去,这战略空间不就拉扯出来了吗?
在抖机灵以及作死方面,校长绝对是行动派。
6月9日这天,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堤,日军没淹死多少,自己家的百姓反倒先被波及了,除了被溺死的百姓外,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既然蒙受如此大的损失,那这一招又淹死了多少日军呢?是否成功达到防卫武汉的目的了呢?一切还得从淞沪会战前后说起。
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堤后
淞沪血战的背后
1937年11月,一连打了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国军召集的近100个师在上海浴血奋战,一举打破了日军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但如今再来看这段历史,我们又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当时在上海打淞沪会战是个什么情况?
上海是日军登陆城市,同样也是国民政府经济政治中心,守住上海自然意义非凡,但蒋介石下令固守上海,实际上还有部分他的小心思藏在里面。
老蒋其实不想和日本人打,一开始他就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想先把中共给搞定了。
蒋的行为自然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认为蒋罔顾民族安危,张学良和杨虎城正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张学良和杨虎城
在与我党的秘密交流下,张学良一拍桌子:成!事情就这么办了!
于是,在蒋介石来到西安督战期间的一个晚上,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带人把老蒋抓了起来。
不得不说,这老蒋也是真能跑啊,大半夜听到风声不对,穿着件睡衣哐哐跑了几里地,最后抓捕人员还是在山上找到他的。
这便是西安事变的由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被张学良等人捏在手里慌得不行,而蒋介石有个为人熟知的爱好——写日记。
蒋介石日记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搜一下蒋介石日记的原稿,大致是1936年12月左右的日记,那段时间蒋写日记时,笔迹都是歪歪扭扭的,写一句涂改一句,还绞尽脑汁左缝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右补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让人忍俊不禁。
总而言之,西安事变以蒋介石的退让为终点,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紧接着,不到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
众所周知,国民党向来是和西方列强走得近的,当时国际上还有国联和九国公约组织,大体上和今天的联合国有些神似。
老蒋当时就想着,把战场设在上海,那上海法租界里的洋人对这场战役就能看得一清二楚,正是博取国际同情的好机会。
此时的老蒋还寄希望于英美等国能对日本施压,以国际调停的方式结束这场战争。
可惜,他的如意算盘打空了,1937年的欧洲也不太平,面对希特勒先后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英法都采取绥靖政策不予阻挠,更何况遥隔万里的东方大陆呢?
希特勒
况且,在笔者看来,希冀通过外来势力干预来换取和平的方式,本身就是十分荒谬和有失国格的行为,读者们认为这种行为是否可取呢?
“军事服从政治,外交决定军事”的思想往往是失败的根源所在。
这场会战被蒋介石的外交策略所裹挟,前线士兵打起仗来束手束脚,许多战术都无法使用,淞沪会战最终以上海沦陷,国军狼狈撤退结束。
而国军的狼狈撤退,以及后来的江浙全面沦陷,也与蒋介石的昏招息息相关。
中日淞沪会战
1937年10月下旬,国军将领们基本能判断上海沦陷已成定局,为保存有生力量,在一面防守上海的同时,部分军队在有序退出上海,转投早已构筑好的第二道防线。
就在这时,老蒋获悉九国公约组织将于11月3日召开讨论中国的会议,老蒋顿时乐了,这不就是他打淞沪会战的目的所在吗?
笔者估计,当老蒋听到这个消息后,没准当场就跟下属吹嘘自己深谋远虑,当场开瓶香槟都不过分。
于是,老蒋不顾前方战事情况,直接下令让原本有序撤离的各军停下脚步,重新顶到上海防线上,必须撑到九国公约组织开会。
老蒋这摆明了就是脱离实际看问题,纯属乱命!
九国公约现场
这里我们得明确一点,前线军队除了蒋介石的中央军外,还有桂系、晋系等林林总总十数个地方军阀势力,也不全听老蒋的。
所以,老蒋命令一下,这些军阀就得琢磨了,到底是继续打好还是撤退好。
军阀们互相之间本就不对付,难得为了共赴国难团结一回,又因为战损过大导致小心思也变多了。
一来二去,有的军队硬着头皮继续顶上去,有的军队干脆摆烂向后撤,原本有序地撤退突然乱成了一锅粥。
所谓的坚持防守没能延缓上海沦陷的日期,反而使国军一泻千里,使原先准备好的防线无兵驻守,使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之下。
日军进攻上海
国军将领在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南京易攻难守,不值得投入大兵力防守,可鉴于南京是政府首都,弃而不守对百姓不好交代,所以象征性防守一下,保证百姓撤离后就可以放了。
这时候,老蒋又开始犯病了。
当时陶德曼调停正在进行中,老蒋就想着通过南京抵抗来增大调停桌上的筹码。
事实证明老蒋又错了,陶德曼调停最终没能成功,负责南京保卫战的十万军队也没能突出重围。
日军仅用两周便占领了南京,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南京挽歌唱响,直到今天依旧令人难以释怀。
左边为陶德曼
花园口决堤
江浙一带沦陷后,部分日军向北进发,选择打通津浦铁路,将华东战场和华北战场连成一片,而徐州正是津浦铁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日军想要达成连通战场的目标,就必须拿下徐州。
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来有“问鼎中原”之说,在这片古战场上,曾发生大小战事五十余次,决定了无数王朝的兴亡。
所以,对国军来说,上海可以丢、南京可以弃,但徐州是万万不能拱手让予日军的,于是,继淞沪会战以后,徐州会战打响。
徐州会战
从结果上来说,徐州会战是失败的,因为打到最后徐州也没能守下来;但从战果和目的上来说,徐州会战也不算败得太惨。
首先,徐州虽然丢了,但国军好歹坚持了一段时间,阻止了日军侵略的步伐,是蒋介石“用空间换时间”战略的体现,为后面的武汉会战赢取准备时间。
其次,著名的台儿庄保卫战正是在徐州会战期间打响的,一举歼灭了万余日军,成为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一次最重大的胜利。
攻下徐州、开封后,日军沿陇海路西进,兵锋直指武汉。
南京大屠杀
南京沦陷后,国民党的政治、军事重心转移到武汉,俨然成为国民政府的中心所在,日军来势汹汹,老蒋及国军将领又何尝不知?
可是,先后经历淞沪、徐州两场会战,国军损失惨重,血还没回过来,拿什么去保卫武汉。
于是,便出现了花园口决堤这一昏招。至于这一昏招到底是谁向蒋介石提出的,至今未有定论。
比如说,早在1935年8月,抗战还没全面打响,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曾对蒋提出过:“黄河则为最后的战线……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以增厚其防御力”
法肯豪森
抗战爆发后,陈果夫也有过类似言论,甚至连白崇禧都是这一方案的疑似拥簇者。
无论怎么说,这一方案都是由蒋介石最终拍板决定的,这个锅他算是背定了。
决定一下,底下的将领们立刻领命干活。一开始,负责此事的郑州第1战区司令部参谋长晏勋甫及工兵科长王果夫敲定在中牟县的赵口放水。
主要是因为这一块地方地势较低,适合放水;且根据水路流向计算,在这里放水刚好指向日军大部,能有效达成封困日军的战略目的。
可是,由于对土质的错估,施工几天后仍进展缓慢。
无奈之下,只得将工程地点变成距离赵口的26公里的花园口。
花园口洪水影响地图
眼看日军步步紧逼,蒋介石急了,每天盯着花园口工程进展,给负责此事的官员施加压力,不仅如此,为了加快进度,他还派遣亲兵前去助阵。
当地的百姓得知此事后,意识到花园口决堤对他们的生活将产生多大的影响,于是纷纷前去工程点抗议。
眼看群众反对的声势愈加浩大,驻守此地的新8师师长蒋在珍不惜出动军队武力镇压抗议人群,打死打伤数十人,并将花园口工程一带全面封锁,闲杂人等禁止进入。
6月9日当天,郑州下起倾盆大雨,工程也接近尾声。随着工兵营炸药的火光闪现,一头黄色的怒龙挣脱大堤的束缚,一往无前,黄河就此改道。
蒋在珍
那么花园口黄河大堤这一炸,究竟祸害了多少百姓呢?
近些年来,随着对花园口事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全面,对具体受灾人口的统计也越来越严谨。
据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统计出来的死亡以及逃离人口计算,受灾人口应在500万左右,而直接被溺死的人口在四十五至五十万左右。
花园口决堤,致使包括安徽、河南在内的四十多个县市遭到波及,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1938年花园口决堤水灾影像
那么这一套“七伤拳”打下去,对日军又造成什么损失呢?
黄河决堤后,新的黄泛区产生,这道人工天险使从豫东西犯的日军第14师和16师团,一时为滔滔黄水所阻困,只得与国军遥隔黄河对峙。
据记载,包括直接被溺死、受黄河围困被国军歼灭的日军在内,共万余日军被消灭,而日军也不得不绕路前进,为武汉会战争取了时间。
但是,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虽然不得不绕路,但日军的攻势仍不可小觑。
6月中旬,日军第六师团还是兵临城下,武汉会战打响。
同年10月,武汉沦陷。
这么看来,花园口决堤似乎意义不大,不仅武汉没守住,还导致无数百姓遭受无妄之灾。
但是,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可能一天的时间就能影响到未来战局的走势。
没准正是花园口决堤拖延了日军的行军速度,使得国军得到喘息之机,使得武汉防线成功构筑,武汉会战才得以持续4个月之久,不致于被日军速战速决。
是非曲直功过成败,难以论述,读者们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
被洪水困住的日军
终失民心
实际上,花园口决堤并非老蒋第一次作死,继花园口决堤后不到半年,老蒋来了次梅开二度。
武汉沦陷后,日军又向湖南进军,先是占领了岳阳,之后将矛头指向省会长沙。
从10月9日起,日军飞机开始大规模轰炸长沙。长沙周边无险可守,所以国军并不打算固守长沙。
同年11月7日,蒋介石在长沙市蓉园召开军事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焦土抗战”的总方针,大体意思是不给日军留下一块儿好地,通过用中国的战略纵深拖长日军补给线,直到将日军拖死。
几天后,眼看着日军即将进犯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石国基立刻部署数个纵火队,发放纵火器材,打算在日军到达前将长沙烧个精光。
日军轰炸后的长沙
11月12日上午9 时,蒋介石电张治中:
“限1小时到,长沙张主席密。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中正文侍参。”
张治中看到电报估计人都傻了,内心可能在想:委座,不是说说而已吗?您真烧啊?
13日凌晨,由于情报误传,张治中以为日军已经杀到长沙新河附近,于是立刻下令纵火,火光冲天而起,将黑夜照亮成白天。
无论是民宅还是古建筑,皆葬送火海之中,古老的城市在大火中默默哭泣,此次大火被称为“文夕大火”。
张治中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周总理、叶剑英、郭沫若等人正好在长沙外出公干。被火势吵醒后,周总理三人抓起行李箱连夜撤往湘潭,据郭沫若回忆“周公十分愤慨”。
花园口决堤时,蒋介石将责任推给了日军,说是日军炸毁大堤;此次长沙大火,老蒋又故技重施,找了替罪羊给他背锅。
16日,蒋介石到达长沙后,先是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模样,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长沙警察局长文重孚和警备二团团长徐昆3人逮捕入狱,并对三人刑讯逼供。
可是,三人始终咬定一切行动都是执行警备司令部的命令,但蒋介石哪会给他们申冤的机会,他大笔一挥,将三人的判决从监禁数年改为直接枪毙,让他们彻底闭嘴。
而对于张治中,蒋介石只是将他作革职留任处分。毕竟张治中是黄埔系骨干,老蒋心腹中的心腹,老蒋哪里舍得处罚他。
不管怎么说,无论是花园口决堤,还是火烧长沙城,都成为了老蒋一生中的污点,现在的网友还因此为他冠以“花园口水神”、“长沙城火神”的外号。
历史是有记忆的,人民也是有记忆的,老蒋的所作所为,终究还是在十年后迎来了现世报。
1948年11月6日,说起来正好是文夕大火十周年,淮海战役打响。
淮海战役被称为“小车推出来”的战役,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人民自愿前往前线,为解放军运送物资。
淮海战役中支前独轮车队
据统计,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共使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
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
到了战争后期,我军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是1:9,相当于一个解放军士兵背后有9个人为他送给养,在这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国民党不亡,天理难容!
而正是因为花园口决堤,正是因为火烧长沙,正是因为国民党过去的所作所为,将人民这股庞大的力量,逐渐推向我党。
民心所向的中国共产党,安有不胜之理?